1.一種生活垃圾制肥的方法,其技術特征是按以下工藝流程、操作條件和步驟進行:?除臭去濕采用生石灰即氧化鈣,添加比例視進廠垃圾含水量為生活垃圾重量的2-5%;?改常規臥式分選為立式多樓層分選,只需分選出金屬、塑料,其余垃圾統統制漿;?制練打漿加水比例視垃圾含水量為垃圾重量的1-1.3倍,要求料漿含水分80-85%;?重金屬離子剔除兼備微生物深層厭氧發酵工藝要求:在攪拌漿料的同時,在漿料中配入漿料重量1.0%的腐植酸鈉,添加漿料重量0.01%的乙二胺四乙酸,當攪拌起泡時添加漿料重量0.01%的硅酸鈉,并在漿料中分別按漿料重量的0.01%配入酵母菌、乳酸菌和黑曲霉,攪拌3小時后靜置12小時,然后再開始攪拌,并在漿料中添加漿料重量0.02%的聚丙烯酰胺,每次攪拌3小時,密封靜置12小時,如此循環三天后出料;?擠壓脫水物料調配工藝,要求脫水后含水分30-35%,物料調配按測土配方要求添加N、P、K和米糠、麥麩、桐麩,并拌入木霉和放線菌5406各為物料重量的0.02%,攪拌均勻,調整C∶N和C∶P各為25∶1,pH值為6.5-7.5;?高溫礦質化反應發酵工藝,要求在室溫≥38℃、料溫升至62-72℃條件下發酵2天,然后關閉超導暖氣片,打開抽風換氣裝置降溫換氣,同時用鉤機翻堆,翻堆后打開超導暖氣片、關閉抽風換氣裝置,再次升溫發酵兩天,再翻堆一次,如此經過三次翻堆,達到發酵腐熟的均勻度,腐熟度≥80%;?雙配位生物有機肥成品制作工藝,改一次配位為兩次配位,即把不怕烘干揮發而造成失效的原肥和元素在第一次造粒前配入作為第一次配料,第二次配料則是在原肥中添加不宜烘干但又必需調進有機肥料的根際微生物菌種、土壤調理劑、植物生長調節物質及其載體與原肥混合造粒,然后按第一次配位造粒烘干料和第二次配位造粒不烘干料5∶1的比例進入拋光機,混合與拋光同時完成,再經篩選后而為含水分≤20%、顆粒直徑2-4mm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