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熱交換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
連接到熱交換器的集管箱之間而形成熱交換介質的流路,且在內部配備有內肋,
所述管道包括:平面部,平行于空氣流動方向;以及曲面部,以曲面形態連接所述平面
部,
所述內肋在兩端部形成有:第一加固部,接合于所述管道內側的曲面部;第二加固部,
從所述第一加固部延伸而與所述第一加固部接合,
其中,所述第一加固部和所述第二加固部的曲率半徑中心與所述曲面部的曲率半徑中
心相同,
所述熱交換器用管道由一個第一板材彎曲而形成,作為所述第一板材的兩端部預定區
域的第一隔板形成部和第二隔板形成部彼此接合,從而形成沿著空氣流動方向將管道的內
部空間分隔成第一空間部和第二空間部的隔板,
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和第二隔板形成部形成:
接合區域,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和第二隔板形成部的預定區域從所述管道的外側彼此
接合;
空間形成區域,從所述接合區域起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和第二隔板形成部的其余區域
形成第一角度,從而在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第二隔板形成部和內肋之間形成第三空間部,
其中,所述第三空間部是用于使所述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的覆層材料相聚的空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交換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內肋構成為所述第二加固部接合于所述第一加固部的外表面及所述曲面部的內
表面。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交換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內肋構成為所述第二加固部接合于所述第一加固部的內表面。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交換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熱交換器用管道形成有:
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的端部延伸而接合到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的與所述
第二隔板形成部相接的面的反面;以及
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隔板形成部的端部延伸而接合到所述第二隔板形成部的與所述
第一隔板形成部相接的面的反面,
由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形成的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和所述第一隔板形
成部的彎曲部分與所述內肋接合而劃分所述第一空間部和所述第二空間部。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交換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角度為5°至15°。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交換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和第二隔板形成部在所述管道的外側相接的第二角度為10°至
30°。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交換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肋以如下方式構成:
以所述曲面部的曲率半徑中心為基準,垂直于空氣流動方向的基準線與連接所述第二
加固部的端部的線之間的第三角度為10°至45°。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交換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內肋以一個第二板材彎曲而將所述管道內部的空間分隔成多個空間的方式交替
形成有接合部和分隔部,
其中,所述接合部與所述管道的平面部接合,所述分隔部從所述接合部彎曲而沿著空
氣流動方向分隔所述管道的內部空間。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熱交換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肋形成有:
第三加固部,從所述第二加固部延伸而接合于所述接合部。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熱交換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熱交換器用管道在所述第一板材的外表面涂覆有覆層材料,并在所述第二板材的
兩面涂覆有覆層材料。
11.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熱交換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熱交換器用管道在所述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中的一個板材的兩面涂覆有覆層材
料,其余一個板材未被涂覆所述覆層材料。
12.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熱交換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材的厚度為0.1至0.2mm。
13.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熱交換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板材的厚度為0.05至0.12mm。
展開